Menu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肾衰竭
肾衰竭防治只需降肌酐就行?
发布者:济南肾病医院  发布时间:2022-04-18 08:56:55
 

   不同种类的慢性肾病发生肾衰竭的风险,是随着肾功能的损伤程度来评估。有些类型肾病肾功能进展速度快,尿毒症风险无疑升高,而有些类型的肾病比较好控制,肾功能能持续稳定住,尿毒症则不会太快找上门。

  济南肾病医院提醒:当提到预防肾衰竭或尿毒症时,多数人首先想的就是降低肌酐,只要把肌酐水平控制住,不就不会发生尿毒症了吗?

  

微信图片_20220401141148.jpg

 

  确实肌酐是反应血液内毒素水平的标志物之一,但肌酐低与不会尿毒症不一定划等号。

  且血液内也不只肌酐这一类毒素,只控制住肌酐,而不改善调整其他方面,同样不利于肾功能的长久稳定。

  而且有些比肌酐高更早出现的症状,对肾功能的影响同样很大,也必须要趁早防治。

  降低尿毒症风险,除了中期加强对血液内毒素的代谢,还需严格按照“三步走”策略。

  第一步:先稳住血液内水钠、蛋白质代谢平衡

  肾小球、肾小管等组织细胞受损后,多数患者首先表现出现了体内水钠代谢失衡,主要表为存在严重水肿的症状,无疑给肾脏更大的压力。其次就是滤过功能引起有益物质的流失,主要是蛋白尿症状,尿液中蛋白增多,血浆蛋白反而减少,对肾功能的威胁非常大。

  最后就是肾脏血管内血液的变化,出血导致大量红细胞丢失随着尿液排出形成血尿。这三个方面都是早期需要严格关注的。

  

 

  不少患者前期都是表现出现这些症状,没有肌酐升高,肾功能损伤也不严重。这个阶段是保护肾功能最好的时机,只要纠正好这三个方面,一般病情不会进展太快。

  但也有部分人觉得这个阶段症状轻,尿蛋白、血尿少,也没有明显浮肿症状,治疗就不是很规范或及时,导致错过了逆转时机,进而肾功能恶化,肌酐慢慢升高。

  这部分人检查时可能仅有尿蛋白1+或2+、潜血1+-3+,但不严重不代表不用治,控制后需看到效果否则不能盲目乐观。

  第二步:再稳住肾内压、肾小球肾小管的安全

  如果你经过积极进行防治,持续稳定在了肾病1、2期,也就是实现了“第一步”的结果。蛋白尿稳定、没有严重水肿,血浆蛋白恢复正常,也就可以宣布暂时安全了,但仍需要定期复查,有些药该坚持用就用。

  但如果你的病情控制后仍然不稳定,且开始出现肌酐升高、血压升高、恶心乏力加重、抗凝差、频繁感染等等情况,是肾功能恶化的预兆。需要重新调整方案。

  

 

  肌酐刚刚升高阶段,130-440之间,很多人没抓住机会控制住,进而发展到了肾衰竭非常可惜。千万别等到肌酐2、300百了才重视,肌酐超过130就需要开始重视肾脏内部血液流通的情况,内压是否稳定,当然有些患者肌酐90、100也已经是肾功能不全了更要积极控制。

 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延缓肾小球、肾小管的纤维化发展。一方面通过中西医结合保证全身性血液循环稳定,继而减轻肾内压稳定,同时从采取中医一些必要疗法活血化瘀促进毒素代谢,延缓肌酐升高的速度,大大降低尿毒症风险。

  第三步:抑制并发症对肾功能影响

  有部分患者发展到尿毒症多存在一些急性因素,也就是突发因素。其中并发症的突然到访是威胁肾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  肾功能损伤是全身局部损伤的表现,长期控制差也会累及到其他器官,因而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不容易控制,反而危害性大。比如频繁的感染,代谢性酸中毒、严重贫血、出血、栓塞、甲亢、心衰等等。所以在保护肾功能的同时其他的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也需要提防。防范尿毒症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先下手一步。

  肾病早期到肾衰竭的过程很漫长,只要抓住时机就有扭转的机会,相信就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