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功能损伤后,慢性肾病发展到中后期,剩余肾脏细胞的生存环境并不是很乐观。原因之一就是血液内的毒素水平很高。很多体内产生的“垃圾”物质不能及时排泄出体外,造成了高毒素水平的血液环境。大量毒素的蓄积不仅是引起尿毒症的主要因素、,还会造酸中毒、钙磷代谢紊乱、心率失常、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。
通常肌酐、尿酸、尿素氮等都是直观的反应毒素水平变化的代表性指标。因此在防治尿毒症过程中,降低肌酐、尿酸等指标是排毒的主要“工作”。
肾功能衰退后,如何才能排出多余毒素?要排毒先识毒!
血液中具体都包含哪些毒素?
根据理化性质尿毒症毒素通常被分为小分子、中分子和大分子(通常和血浆蛋白结合)。
小分子毒素包含肌酐、尿素和磷;中分子毒素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(FGF23)和β2微球蛋白;大分子毒素包括了硫酸吲哚酚、醋酸吲哚酚等。
其中大分子的来源主要与日常饮食习惯相关。上面说的这两类“毒素”,主要是摄入的食物在经消化吸收后形成色氨酸,而色氨酸在肠道内被色氨酸酶分解后就形成了吲哚,最终形成大分子物质。
肾脏清除毒素能力下降加上肠道调理能力减弱,毒素便会沉积到肠道处,造成毒素水平的升高。
减轻毒素的沉积,既要重视外在因素的影响,也要从根本清除上来解决问题!
减小外在因素干扰:非药物干预,管理好饮食
我们上面说了食物的摄入及分解消化,最终成为一些毒素分子、杂质沉积于血液中,形成了最后的毒素。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,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减轻不必要的毒素沉积:
1、低蛋白高氨基酸饮食
大部分人日常的饮食结构大多是高蛋白、高脂、高碳水化合物,摄入的鱼肉、精致米面等食物非常多。肉类食物是日常蛋白质的摄入来源,摄入太多易导致营养过剩,过多蛋白质分解后会形成一堆“垃圾”物质,比如氮质化合物、还有尿素等。而精致米面含有植物蛋白丰富,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。
因此日常要减少过度蛋白质的摄入,平衡营养。荤素搭配好,肉类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00克,蔬菜及水果每天满足500克、300克的需求。可以尽可能减轻体内的代谢负担同时又能够满足营养需求。为避免出现蛋白质不足,建议加强α-酮类似物的补充,可转化为人体的必需氨基酸,平衡体内的营养。
2、高膳食纤维饮食
增强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,一方面是调整饮食结构,膳食纤维对可改善肾脏内炎症反应指标,起到降蛋白的积极作用。另一方面保证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的摄入,可以改善肠道菌群,进而增加肠道毒素的代谢,且提高生皮细胞完整性,阻止促炎因子从肠道入血,保护肾功能。
除了饮食干预减轻毒素的摄入,对于已经形成的毒素蓄积,目前还有两种方法:
血浆白蛋白置换
白蛋白是血液中重要的蛋白质分子,也是毒素物质的载体。通过白蛋白血浆置换可以清除掉附着的毒素物质。但目前普及尚有难度,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风险如血栓、出血,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。
微生物纠正改善肠道
加强肠道排毒,除了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,对于大量毒素蓄积的情况可以辅助用药。肌酐高的肾友,日常可以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。同时避免一些肾毒性药物的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