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肾炎
尿量异常与肾病息息相关,尿液是肾病的预警信号之一!
发布者:济南肾病医院  发布时间:2024-12-24 16:30:23
 

  肾脏通常是通过排尿来调节维持人体体液平衡的,因此一旦肾脏受到损害,排尿情况也会出现异常。

  但是大多数肾病患者都只关注尿液有没有泡沫、颜色是否正常。其实,在临床治疗中,医生经常以尿量的多少为标准推断肾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肾病类型、轻重和肾脏本身的损害程度等。

 

  少尿和无尿

  临床上,将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称为“少尿”,将24小时尿量小于100毫升称为“无尿”。少尿和无尿通常伴随着水肿,代表身体的水分代谢出现了异常,一般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:

  大量漏蛋白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.5克被称为大量尿蛋白,是肾病综合征的判断依据之一。大量漏蛋白会导致血浆白蛋白下降,使胶体渗透压失衡,容易引起水肿,并且尿量减少。

  肾单位萎缩坏死。大量肾单位萎缩坏死,尤其是肾小球大量硬化坏死,导致滤过功能严重下降,水分无法正常排出,也会引起尿量减少,并且出现高度水肿。

 

  多尿

  临床上,正常人每天的尿液量应在1500ml—2000ml之间,如果24小时的尿液量超过了2500ml,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多尿了。

  很多人大量饮水、服用利尿药物以及特殊饮食之后会出现正常性尿量增多,但是在肾小管间质病变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炎、急性肾衰多尿期等病理范围也会出现多尿症状。

  肾病患者如果肾小管出现严重损伤,很多原尿就会直接排除,不仅尿量大大增加,而且尿中沉渣和复合物也会大大增加。

  因此,肾病患者除了要观察尿液的颜色、泡沫等变化,也要学会观察尿量的变化。